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过去十年,伴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会展教育同样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经济网特别策划的“中国会展业这十年”专题报道,邀请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刘大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科带头人罗秋菊,天津商业大学会展研究所所长杨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传播学院院长王春雷,浙江省东方会展产业研究院院长丁萍萍,请几位教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会展教育这十年”进行总结和专业分析。
刘大可:会展教育的“十年成长”
中国会展教育这十年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会展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国开设会展本科教育的院校有50所,到2021年已经增加到137所;2015年全国共有226所高职院校开设会展及相关专业,2020年增长到265所高职院校、321个会展及相关专业点。
第二,会展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为适应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人才培养逐步升温,2020年全国会展管理专业及专业方向的硕士点共有40个。
第三,会展的交叉学科属性日益凸显。在本科层面,2004年只招收“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2020年进一步拓展到交叉学科—“会展”专业,既可以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也可以颁发文学学士学位;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各高校设置会展方向的母学科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
第四,教师服务会展行业的能力大幅提升。由于会展学科起步晚,大多数会展教师从其他学科中转行而来;除此之外,会展作为应用性非常强的领域,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也成为困扰会展教育的重要话题。目前这些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教师对行业的理解和研究逐步深化,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会展教师在会展疫情防控、会展政策制定、会展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为会展业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杨琪:重视国际化与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
2012年以来,中国会展教育快速发展,形成规模。截至2022年,全国(含港澳台)建成了完整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高职高专会展及相关专业点307个,本科219个,硕士点66个,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从专业群的角度看,会展专业主要有会展管理类专业群和会展设计类专业两大类。
会展高等教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应用型专业的特点,重视国际化与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合作、多领域共同探索、国内国际密切合作的发展格局。一是工商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艺术学与设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合作,形成跨学科会展人才培养特色。二是国际合作持续加强,教育部共批准建设了4个会展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除了政府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中外高校之间交流访问、互认学分的合作机制等。中外双方可以在师生交流访问中吸引留学生,为学生提供升学指导,为学生进一步留学给予更大的机会和便利。
罗秋菊:会展教育定位和知识结构的更新迭代
人才培养能够提升会展行业的造血功能,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增强有利于会展行业的创新。中山大学会展与旅游专业致力于培养有创新力、知识结构完整扎实的会展人才,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教育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迭代,所以专业的吸引力、竞争力很强。回顾这十年,我们的专业培养始终体现在拥抱最前沿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
随着时代变迁和行业发展,会展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教育知识结构也不断更新迭代。当年在中国会展业刚形成规模时,专业人才缺失。所以第一阶段的会展教育集中于展览和节庆方面,知识结构侧重于管理和服务。随着建设文化大国概念的提出,第二阶段的会展教育更注重于将文化和活动相结合。将商贸活动、节庆活动、企业活动和艺术活动等和文化结合起来,看成一种文化产业,知识结构方面则偏重营销与传播。第三阶段,就是当下,我们更倾向于将会展看作一种活动,把所有的商贸活动看成综合型活动。因此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策划与传播能力,并围绕这个做了很多的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方案。近三年,在数字化应用水平的提升和文化自信增强的背景下,我们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就更侧重于运用文化加技术来进行策划运营。
在“互联网+”时代,会展人与人的线下交流是不能被互联网平台所替代的。而会展行业这几年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文化与技术方面,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因此会展教育者始终要进行反思和定位:会展业哪一些功能是不能被替代的?哪一些功能是可以替代的?哪一些功能结合文化与技术后,又能够形成会展新的功能?同时也要根据行业的变化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重构。
筑牢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行业培养优秀人才,是教育和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培养会展人才的目标第一是要有学习力,因为行业是不断变化的,要通过提升素质和筑牢知识结构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第二是思想力,会展教育要为行业培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行业,对行业有热情的人才;第三是行动力,要用理论知识来寻找行业的规律。所以要让学生走入田野,走入行业,走入社会最基层的地方。相信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就能够带动会展行业不断的发展创新。
王春雷:会展教育更前沿、更系统、更协同
中国会展教育在这十年中,一是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接受并践行“用活动思维重塑会展教育教学”的理念。2017年,我和杨琪、刘春章、刘立众等诸多同仁策划了“普通高等教育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十三五’应用型规划教材”,这是国内第一套按活动管理思维来打造的会展专业教材。时至今天,很多院校都在运用活动管理的理念及知识体系来设计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指导具体的课程教学和专业实习实践。
二是活动管理知识体系(EMBOK)开始被更多院校用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2012年,国际会议专家委员会(MPI)推出了《国际会议与商务活动能力标准(MBECS)课程指南》。我们通过专题培训将MBECS培训引入到国内,对提高国内会展领域专业教师对活动管理知识体系的认知以及完善会展行业的职业培训标准都具有现实意义。2015年,根据国内会展学科和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我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经过修正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知识体系(ESBOK)。2018年,作为“应用型规划教材”中的一本,《活动管理知识体系》(EMBOK)出版。2019年,由活动研究和31会议、会E人合作,联合发起了一个公益性项目——活动管理知识体系(EMBOK)与会展专业课程建设全国巡回研讨会,共同致力于探讨活动管理知识体系在会展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先后走进成都、西安、广州、福州等4个城市。
三是会展业的产学研融合发展受到越来越多院校和企业的重视。我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专业师生连续4年深度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现场做多岗位的“教学实践”。学校还和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出了“下一代会展业领袖”等合作计划,和会E人联合发起了活动实验室全国院校联盟实践教学计划等。
丁萍萍:产教融合、创意大赛迈上新台阶
从2012到2022年,我国会展教育从初始阶段的追求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会展产教融合迈上新台阶。体现在校园展会、学科竞赛、兼任行业职务的教师、横向联合几个方面。校园展会越办越精,几乎所有会展院校都有自己的“品牌展会”。同学们把课堂上的展会项目设计搬到现实场景中,不出校门就能“沉浸式体验”会展工作氛围。
这十年,学科竞赛从无到有。2013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会展管理竞赛成功举办,这是我国首个列入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会展大赛。该项赛事的创办,体现了浙江十分重视会展教育,注重搭建竞赛平台,力推“以赛促训”培养学生会展专业技能。2019年,由浙江省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主导的“浙江省会展策划大赛”在成功举办8年后,正式列入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赛项,并更名为“浙江省会展策划创意大赛”。
这十年,会展业中兼任行业职务的教师越来越多,勇挑大梁。有些会展专业教师兼任了所在省、市会展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的会长、秘书长。全国4个省级会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中就有两位主任是会展教授。同时,横向联合已成为一种趋势。从2012到2022年,由浙江省会展学会主办的省际会展专业掌门人圆桌会议已连续举办11届。2017年,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合作的杭州国际博览学院挂牌成立。2021年,中国会展六校联盟成立,创办了一年一届的“头雁风采论坛”。
|